杨公风水重要传人廖瑀与谢世南 杨公与廖瑀,谢世南

廖瑀,字伯禹,生于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3年),祖父为廖銮,父为廖三传。

廖瑀曾入山学道,长居宁都翠微峰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后世称其为“廖金精”。相传他年方十五,即已精通四书五经,又称其为“廖五经”。

唐末,天下离乱,科举不继。因其父廖三传擅长堪舆,廖瑀自幼耳濡目染,因此转而研究堪舆之术。后来又得到杨救贫所传《青囊秘笈》,演著《怀玉经》、《俯察本源歌》等著作并传于后世。

大凡风水名师身后都有传奇故事留下后人品味。传说,廖瑀的祖父廖銮官至刺史,曾请杨救贫到故里黄陂,请教堪舆之术,黄陂至今尚保存一座“花门楼”古建筑。千百年来,中坝廖氏家族的婚丧队伍必定从此门经过。

谢地一炭在花门楼留影。

相传修建此门楼时,廖瑀向杨救贫请教,杨救贫问:“你打算建在何处?”廖瑀没有立即回答,站在自己认定的地方不动,杨救贫又问:“子午线在何处?”廖瑀用一枚绣花针插在脚下的地上。杨救贫掘开土一看,绣花针正好插在杨救贫事先埋藏在土中的一枚铜钱的方孔中。杨救贫大笑说:“可喜可贺,你真有能耐,找到了生龙口,建起门楼后,廖氏必当盛旺发达、裔遍江南。”按生年分析,此事应是廖瑀之父廖三传,并非廖瑀。

世人尽知杨筠松,却淡忘了仆都监。陈观酉所撰《赣州府志》卷五十八“人物”《仆都监传》载:“仆都监,逸其名,官司天监都监。黄巢之乱,与杨筠松避地虔化,遂以青鸟术传中坝廖三传,三传传其子瑀,瑀传其婿谢世南,世南传其子永锡。”

谢世南,名仪,是宋朝有名的堪舆家。传说其得岳父廖瑀风水术,疗禹著有《怀玉经》,一直藏在衣裳里层,立誓不轻易泄露。但是,一日廖瑀去女儿家做客,他女儿廖氏为他洗衣时将书拿出来抄录了一本,谢世南因得到了岳父的秘术,一时名声雀起。逝世后,侍郎廖彦为他拟墓碑铭文,书法家米芾书写,见者叹为二绝。

因为得到岳父廖瑀的《怀玉经》之秘,宋真宗祥符年间,谢世南奏请只要更改城门,就将诞生太子,应验后皇帝非常高兴,就以第六公主匹配其子谢永锡,他也得赠武功郎。从此,谢家历代世传风水后代聪明会读书之人,目的保家族发展,一般不对外,改革开放后,适当对外。遵守不害人,不害已的原则。

谢永锡,名乐,字武佾,精通周易,兼习父术,以堪舆地理之术交游诸公卿,匹配宋真宗第六女南阳公主后,在皇宫禄享有年,省亲同归故乡,因过一山岭时道路狭窄,难容车马行走,即以锦裙遮挡,随行官军而下车步行,此岭遗名“裙隔岭”,至今尚存。

现在人们一谈起古代风水就以为兴国名师。其实,风水名师无非是三僚曾家和廖家。廖家风水名师明星闪烁。

钦天监国师:廖金精、廖兴、廖均卿、廖旺隆、廖文政。

钦天监博士:廖景庵、廖必旺、廖用成、廖歧山、廖绍定、廖觉先、廖炳、廖绍宠等。

谢世南故居——杨依。古村全貌。原朝向。

杨依古村

在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东南约3公里处的一个小盆地里,有一个青山绿水环抱的千年古村——杨依。唯一成为皇家附马官据二品的风水师谢永锡。海军总领。状元谢元龙。历代功名显,后代立北碑记念。徒弟在古村学习风水文化布局。

这是一个典型依照风水理念营造的村落。东南边的后龙山连绵起伏,苍松翠柏,郁郁葱葱; 北西堤岸茂林修竹。  全村三面环水。左水自坤申方来,环村自乙辰方缓缓流去,欲走欲留,甚是有情。

历史上宗祠,最多时有54座。

谢地一炭在建翁明祠带徒弟教学培训杨公风水。

我们站在后龙山高处四周眺望,默诵着上述八景诗,眼光在寻找这八景。只见整个村庄依山傍水,座东南向西北,村内祠堂庙宇鳞次栉比,座落有致,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村前有河曰珍溪,珍溪河宛如一条玉带,自北向南绕村而过,环村河水好象古代官员的腰带,村民称之为角带水,其间河川平坦,河水荡漾,涟漪泛起。

从杨依村选址,我们可发现风水理念中的选址的规律,诸如:“山环水抱必有气”、“河右为吉”、“河左为凶”、“曲则有情”等等居住规律,有易于接受宇宙之气。风水中讲究来龙、大账、左右砂山及前面案山、朝山。三面环山围护,一面朝南正向的开缺。开缺之处又有案山、朝山的低峦之山,以防气场直冲直射,这些都是以“气”为中心展开的布局。此外,“山环水抱”之势有一种稳定性、安全感。“山环水抱必有气”。经曰:“山水者,阴阳之气也。……动静之道,山水而已,合而言之,总名曰气;气分言之,曰龙、曰砂、曰穴、曰水。有龙无水则阴盛阳枯而无以资;有水无龙则阳盛阴衰而气无以生。”杨依村处于山环水抱的局势就是印证了“地有佳气,随土所生;山有吉气,因水而止。气之聚者,以土沃而住;山之美者,以气止而吉。”(《青乌先生葬经》)现代科学已证实水是吸收各种波动能的极性分子。人体含有大量的水,所以,人也吸收宇宙辐射,人与气场有其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体来说,天地气场为外气,人体气血场为内气,当天地人三个气场相合一致,对人才能有利。杨依村的古人早以认知了这些,所以选址在河曲的水流,又三面环绕的“金城环抱”之地。

谢地一炭带徒弟谢忠辰在谢氏家庙前教学杨公风水。谢老师父子在古村前。

当我们走近村落,村民习惯陌生人的不期而遇,见着我们报以点头微笑,弥漫着一种客家人的淳朴和好客的氛围。据史料载,杨依村是江南客家文化的著名民俗村落之一,谢姓集居于此,有着一千余年的文明历史。谢氏最早是春秋时期周宣王母舅申伯受姓于河南南阳,在两晋南北朝的几百年间,是谢姓家族最鼎盛的时期,这个华丽家族子孙显赫,出将入相,权重一时为亘古罕见。特别是谢安、谢石、谢玄指挥的淝水之战,以区区八万兵抗击妄图吞并东晋的百万前秦大军,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淝水大战胜利,这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作为谢安、谢玄的后裔,珍溪东山谢氏几经艰辛,辗转迁徙到杨依开基,他们秉承先祖遗风,文武兼修,英杰辈出,日臻发达。千余年来,杨依谢氏人丁蕃衍,裔孙遍及赣南各县城乡之间,还有的远徙广东及海外。据1994年珍溪东山谢氏十一修族谱的不完全统计,参加本届修谱的男丁已逾九千余人。

师徒在古村教学杨公风水选址立向

漫步古村中,只见村内砖瓦房鳞次栉比,风火墙古巷幽深,脚步叩响承载兴衰的青石路,顺着条条青石、鹅卵石砌成的巷间小路,寻找往日祠堂的繁华胜景。杨依村的这些古建筑大多兴建于明清两朝,至清末,村内祠宇多达58栋,为该村的鼎兴时期。现存祠堂庙宇三十余栋,是典型的客家人聚居地。在这些古建筑群中,规模较大的数“谢氏家庙”、“建明翁祠”、“锐冶翁祠”和“纯青书院”等,还有“文昌阁”、“关帝庙”、“汉帝庙”等宗教建筑。
谢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乙亥年(公元1539年),为联结数十族以祀,距今近500年历史,明万历已酉年(公元1609年)仲秋重建。万历丙辰年(公元1616年)谢士章(号石渠)高中进士,敕授云南布政使,于崇祯庚午年(公元1630年),奉旨复姓归宗,晋祠祀祖,为大祠中堂题“著存堂”匾额,两侧园柱题“东山宰相初日芙蓉恪守陈郡嫡义,淝水将军清风柳絮流传江左文章”楹联。时翰林院大学士李君标为该祠大门题“状元进士世家之祠”匾额,清道光壬午年(公元1822年)第二次重建,公元2002年冬在原址按原样重建,至2005年顺利竣工。祠堂门前塑有一对石狮,大门上方“谢氏家庙”四个黑漆大字苍劲有力,祠堂前厅挂有“状元进士世家”的匾额,金光闪闪,厅两侧塑有谢安、谢玄半身坐像,整个宗祠,威严森烈,气势雄伟,充分显示出一种势耀显赫与大家气派。

徒弟在建明翁祠前测量

“建明翁祠”系谢仕聪救驾有功以资纪念而建。据家谱记载,谢仕聪生于元末,自幼习武,喜渔猎,因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被封为海船总领。他不愿从政,辞官回乡,临行皇上敕号谢建明,并建生祠以示褒杨。他不愿受所赐金银,朱元璋过意不去,就敕令他世世代代收取家乡这条河的“江河税”。至今,在“建明翁祠”的门楼上,仍可清晰看见各种浮雕,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风水有利于培育人才。杨依自古人才辈出,文武兼修,是宁都谢氏光宗耀祖的摇篮。谢氏家庙正厅柱联“东山宰相初日芙蓉恪守陈郡嫡义,淝水将军春风柳絮流传江左文章”佐证着古村昔日的辉煌。根据族谱记载,北宋有太守五郎公;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谢元龙(1204——1287年,名继,号南塘,字晋卿)高中壬戌特科状元;元朝有谢仲荣任赣州推察官;明洪武初年谢仕聪在九江用武功救驾(朱元璋)有功被封为海船总领、桅心千长;明万历年间,谢士章历任广东副使、云南布政使;清道光五年,谢协华(1795——1870年,字廷绶)荣获拔贡,钦加五品衔,曾任广东充河道总巡,辞官后在杨依老家历时三年亲笔书写《易堂原版》(该书收录了宁都“六魏”文集),雇请工匠谢选青刻版2000余块,使宁都“六魏”文集流传于世。

历代杨依人效法先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人文荟萃。据历届谱载,这里曾孕育出状元1人,榜眼1人,探花2人,进士33人,举人15人,贡生17人,登仕郎18人。他们中间授职知府10人,知州10人,知县26人,布政司理问3人,通判3人,武职官员6人,学正3人,教谕4人,训导8人,教授2人,刺史1人,主簿3人,兵马司1人,翰林院检查1人,巡捕都司1人。这些历代知名人士,都是杨依谢氏家族的骄傲和楷模。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代人才出。杨依谢氏后人牢记先祖家训,子传父教,人文蔚起,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国家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材。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杨依共有科(局)级干部六十人,县(处)级干部十人,地(厅)级干部1人。付省级一人。

全村三面环水。左水自坤申方来,环村自乙辰方缓缓流去,欲走欲留,甚是有情。

赞(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赣州杨公风水文化研究中心(谢地一炭) » 杨公风水重要传人廖瑀与谢世南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赣州杨公风水地理文化研究中心

谢地一炭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