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风水文化:楊公(救贫)风水真传地——江西贛州雩(于都)

楊公(救贫)风水真传地­——江西贛州雩(于都)

                               谢地一炭:医师不明死一人,地理不明死一家。

  风水之根赣州,杨公归葬地(杨救贫活动中心)于都欢迎你!

(作者言)悠悠岁月流逝不走100万于都人民对杨筠松(救贫)风水宗师的怀念,两位于都人各撰《杨救贫传奇》以演绎了杨公当年在赣南于都等地传承风水文化的故事。从史料可证,于都是杨公风水文化传承的摇篮,是杨救贫活动的中心,杨救贫当年以宁都,于都,赣县(古赣州)活动范围,古时交通以水运为主,杨公以于都的寒信,曲洋小源,三僚{古属于都管辖}为中转地。随着中国风水热升温,海内外风水研究者纷涌入于都考察杨公风水遗迹。目前于都能拿罗盘的先生有6000多人,大部分是为保自家­姓簇而学,少数人在为他人服务,但都得到杨公风水地理真传,他们一般不抛头露面。本文就于都人民传承杨公风水从历史上进行详说。

  谢地一炭出车考察

于都考察杨救贫风水的亮点:

  • 杨救贫在于都带出高徒曾文辿、刘江东­。

完好的曾文辿家庭墓地与曾屋祠堂:“诚笃堂”

  • 完整的刘江东父子墓与刘氏宗祠
  • 杨公坝与杨公板凳立向管氏宗祠,杨公救贫祖师墓遗址
  • 千年传说的历史文化古村——寒信峡
  • 风水古村葛坳澄江村­

 

         。杨公(救贫)亲点番(岔)岭(今祁禄山镇)张氏仙鹅祖坟 

  • 重视并实践杨公地理的新陂丁姓。

。 于都谢姓总人口有九万,岭背水头谢姓占三分之一

。于都重视杨公风水的大姓还有禾丰刘姓十大房。 

。红军长征以于都为集结地出发与杨公风水

  • 于都宽田杨公坝管氏宗祠内杨公(救贫)神像

       杨救贫原名益,字筠松,号救贫,广东窦州人(今广东信宜),生于大唐中和甲寅(834年)三月初八日戌时,殁于大唐天佑三年(906年)九月。­

       杨救贫于何时授徒呢? 《雩都县志·方技志》中说“杨筠松避黄巢之乱来虔州”,(雩都1954年改为于都),《宁都直隶州志》云:“黄巢破京城,益盗秘书中禁术,与仆都监自长安奔虔化怀德乡,爱其山水,遂居焉。以其术传曾文辿、刘广东(应为刘江东)诸徒,世称救贫仙人。”《江西通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

        杨救贫的徒弟为曾文辿、刘江东,世人皆知。《赣州府志》载:“刘江东,雩都人。受青乌术于杨筠松。”《雩都县志·方技志》云:“刘江东,上牢人。杨筠松避黄巢之乱来虔州,江东与同邑曾文辿师之,得其术。江东不著文字,仅留口诀,执简握要,其子孙传之。”上牢村在于都县葛坳乡,又名上老,现名上脑。村名的变化,也演绎着刘江东风水术改变村庄的往事,刘江东旧居与墓地,至今在上脑村尚存。­

       杨救贫的另一个徒弟是曾文辿。《雩都县志》载:“曾文辿,唐崇贤里人。师杨筠松,凡天文、谶纬、黄庭内景之书,皆所究晰,尤精堪舆术。”曾文辿拜师一事,《武城郡曾氏族谱》载:“(杨救贫)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仙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遂携御库秘籍弃职,云游天下,寄情山水之中,印证所学,至虔城之崇贤里黄禅寺,与吾祖文辿公邂逅于方丈之内,晤谈之中,文辿公感杨公所学非凡,遂拜杨公为师,朝夕跟随,职尽弟子之礼,观玩山水,寻龙捉脉,得杨公仙师尽心指点,观龙以势,察穴以情,峦头砂水,体用兼妙,遂通堪舆之大道,始得播名海内外”。­

      

              (1)保存完好的曾文辿家庭墓地 ­

    谢地一炭在发言

   在做《风水地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的主题演讲

       地点:葛坳乡曲洋小源村。葛坳乡古代属于崇贤里范围,距县城约54公里。 《葛坳乡志》上记载,曾文辿的祖藉原住地为江西吉安,唐代初期从吉安迁入曲洋(现属葛坳乡)小源定居的。 ­

        2010年8月我与朋友到此地考察。从于都往银坑方向行驶至葛坳乡政府,转至曲洋江坐渡船。曲洋渡口是去小源的必经之路。­

  小源村卫星图

       小源村是一个四周围青山下的大盆地,群山环绕着盆地中的这座古村落。曾文辿家的墓形如“蛛蜘结网”。 这是一座四人合葬的古墓,墓面有三块碑石。在曾文辿父亲古墓碑上现在还清晰地刻有“左肩蜘蛛形”字样,从中间墓碑上的文字可以看出,这是曾文辿三兄弟房下嗣孙二十余人,给父亲德富、唐太祖讳颜,宋祖希颜合葬的墓穴。曾文辿的父亲曾德富,是曾氏第三十六世,生有文遄、文辿、文迪三子。传说曾文辿在遇见杨筠松的前一夜,曾在黄祥寺梦见满天的彩霞,第二天就巧遇了杨筠松,民间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好兆头,这也为曾文辿日后的传奇留下了伏笔。­

       现存的墓是于清道光十六年在原址上第六次重修的。左右两边的碑石上刻的是曾氏宗族十几位获七品冠带、钦天监、博士、灵台师、学训导、进士的名字。­

       墓地小山包的右前方是曾氏的祖祠和一片民宅.坟头上植被郁郁葱葱。这座有千余年历史的古墓,保存完好,属龙钟穴的之地,为支葬其巅的典型作法。经测,左水到右出水。立甲山庚向兼卯酉。­

            (2)曾屋祠堂:“诚笃堂”。­

       曾屋祠堂叫“诚笃堂”, 祠立甲山庚向兼卯酉,其立向和曾文辿父亲墓一致,一条腰带水环绕祠堂而过,前方的远山连绵秀丽。 ­

              (3)刘江东墓:­

    刘江东父子墓

   地点:刘江东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殁,享年88岁,葬于都上脑村西尚书坳卧虎望江的半山腰上,其墓尚存,是典型的垄葬其麓的葬法。 刘江东墓中合葬的是刘江东父子,古墓于1981年重修。 ­

  《刘氏族谱》载:“渊则公……我脉祖,字江东,号白头,又名子升调市,别名漆碗,世称见道先生。唐中和四年(884)甲辰,二月初五生,殁于宋开宝五年(972)壬申二月,寿89岁,娶江氏、侧室陈氏,合葬天子岭,望江虎形王字穴…… ­

  ……公与全播共为卢王参政时,杨筠松避乱至虔州,为防御史卢光稠葬父于石人坝,因此,遇杨公同会文辿、胡矮仙等肄业授术,遂得其秘……。” 刘江东有二房妻室,共生有五子二女,其后裔从上脑繁衍到了于都各乡镇和兴国、宁都甚至延伸到海外。。­

  该墓碑注记:中行“七世祖刘公川鲁老府君,八世祖刘公江东老府君之墓”右行:“生殁载谱,巽乾向兼巳亥,吉度分金”,左行:“公元一九八一年重修”。 ­

  该墓穴情: ­

  水口:庚酉宫  入首龙:已巳 ­

  朝堂水:右癸丑水倒左 ­

  朝应峰:艮、庚、酉、酉、辛、戌、乾、亥 ­

  墓情判断:生养水朝堂,当主发丁。辛乾二峰为荐元官贵,《玉尺经》云:“荐无官贵透空,应是才高不第”,而此为尖齐高耸,当主名登榜首”。 ­

   发表文章《于都杨救贫地理分析林彪元帅祖坟风水》

             (4)刘氏宗祠:­

        据说为刘江东所扦,  ­

     水口:丁未宫  ­

  入首龙:因水土流失,未明。  ­

  朝堂水:左乾亥,甲卯二水倒右  ­

  朝应峰:亥、艮、甲、卯、乙、辰。(乙峰低陷,欠秀)  ­

  坐穴扦向:庚申木穴,扦庚山甲向兼申寅  扦庚申穴。­

  《刘氏族谱》载其形势云“来龙天字岺,脚踏湖江山。左边左旗山,右边旗山面。七星过塅腰带水,前面公案桌,后面笔架山。”  ­

  穴情判断:  ­

   辛戍方来龙、左水倒右、乾亥、甲卯二水,主丁财两盛,合“乾甲丁贪狼木局”,收乾甲生旺水归堂入丁库,水口关锁。《玉尺经》云:“生水朝堂螽斯千古,官旺聚局,食禄万钟。”又云“迢迢生水贯天罡,不独长房毓秀,曲曲旺神归墓库,亦应仲叔均荣。”  ­

  2、甲卯乙三峰,本主出帝王之相,《玉尺经》云:“甲卯乙秀拔,独占乎魁元。”所憾甲卯二峰欠拔,乙峰低陷欠秀,科第有限。   ­

            (5)杨公坝­

   谢地一炭在考察杨公板凳立向的管氏宗祠

   地点:杨公坝,位于于都境内梅江东岸的河滩上,地属于都县宽田乡,现为一行政村。距县城45公里,这里是杨救贫安葬的地方。于是,地因人显,声誉远播,前来考察观光的闽、粤、淅及东南亚的各国华人纷至沓来,络泽不绝。­

   根据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二十六“方伎志”的记载,杨筠松死后安葬在“雩都寒信峡药口坝,今呼为杨公坝”的地方。 ­

       关于杨筠松之死,清代兴国县志《潋水志林》“遗闻”条中载为被卢光稠毒死。但前于此的明万历二十年版《宁都县志》却记为:“(杨)为卢光稠卜地,道雩都寒信峡,疾发薨,遗命其徒曾文辿等葬之于药口坝,今呼为杨公坝。”清同治《雩都县志》卷十六“轶事”亦载:“杨筠松卒于邑之药口,其徒曾文辿即于坝上扦地葬之,因名杨公坝,人欲寻其冢不可得。”两书所载均未言及杨筠松之死与卢光稠有关,而是死于疾病。两说孰是孰非?尚难考证,故存疑。­

       杨筠松(救贫)死于药口坝,并由其高徒曾文辿就地安葬,又将药口坝更名为杨公坝,则是明白无疑的。因杨筠松是风水祖师,在赣南地域影响深远,其墓葬虽寻之不可得,但却留下了一些后人凭吊的文物。如,清同治《雩都县志》卷十二“茔墓志”载:“都监杨筠松墓,县东北八十里,地名跃口,今称杨公坝。明万历初,太守叶梦熊竖碑表之。”这块万历碑石,已于1992年由于都县博物馆征集收藏。于都县博物馆还收藏有清代的石碑一块。该碑原立于车溪乡黄沙村梅江边,与杨公坝隔河相望。碑文虽多有脱漏,但仍可辨其大意是:清代嘉庆十八年,段道轩、吴肇龙两位风水师前来祭奠祖师杨筠松,并祈求祖师护佑操业遂心如愿。­

       杨救贫究竟死后葬在哪个具体位置?有人说在湍急的河流中间,有人说挂在悬崖边最终被冲没了……众说纷纭。

我曾于2011年元月于都地理协会开年会期间与全体会员一起考察杨公坝,试图找到当年杨公坟墓所在的原点,在此一带做了勘测后发现有四个可能扦穴点。 ­

       杨公墓考证:­

   芒筒坝(杨公坝)景色一角

  杨公墓遗址

1、地点:芒筒坝(沙滩中)­

水口:丁未­

入首龙:­

坐穴定向:­

纳水:乾亥水、艮寅水、巽巳水­

消砂:乙、辰、丙、未、坤、申(秀丽高耸)、甲(高秀)、卯、乙(尖秀,不算高)­

2、地点:原大树位置,往沙难方向走约2米左右­

水口:坤申­

入首龙:­

坐穴定向:­

纳水:辛戌水、乾亥水、巽巳水­

消砂:乙、辰、丙、未、坤、申(秀丽高耸)、甲(高秀)、卯、乙(尖秀,不算高)­

      杨公墓照碑

3、地点:二来龙之间小溪(据说此处即为药口)­

水口:丁未­

入首龙:­

坐穴定向:­

纳水:乾亥水、艮寅水、巽巳水­

消砂:乙、辰、丙、未、坤、申(秀丽高耸)、甲(高秀)、卯、乙(尖秀,不算高)­

4、地点:药口位置往右往前约50-100米左右­竹林位置。

水口:丁未­

入首龙:壬子木龙­

坐穴定向:­

纳水:乾亥水、乙辰水、丙午水­

消砂:乙、辰、丙、未、坤、申(秀丽高耸)、甲(高秀)、卯、乙(尖秀,不算高)­

           (6)“管氏宗祠”­

 

    管氏宗祠

    地点:管氏宗祠也叫“继述堂”,占地七百多平方米。位于杨公坝附近。传说这座宗祠就是一千一百多年以前杨救贫先生用板凳定向的风水建筑遗址。芒筒坝人为纪念杨救贫先生,将坝名改为杨公坝,村庄也叫杨公村。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赣州知府叶梦熊在药口河畔立了一块红岩石碑,碑上刻有“唐国师杨公之位”几个大字,藉此来追念这位千古名人。清代吴道轩、吴肇龙也立了一块石碑,碑刻“皇封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之神位”。这两块石碑现己被于都县博物馆收藏。1991年于都县政府又立了一座水泥石碑在药口江畔,介绍了杨救贫传奇的一生。­

       这是杨救贫用板凳选址勘舆的阳宅宝地。这里,管氏从此兴旺发达,人杰地灵。如今,古碑犹存,旧地仍在。梅江东岸的杨和梅水西岸的水边村。祠内墙上现在还有一首这样的佚名诗: 板凳定向显灵通,  人丁兴旺在族中。  管氏宗祠今犹在, 芒筒坝人称杨公。  ­

       据说,管氏建祠之前,曾派人聘请杨公在起工那天择基定向。开工那一天,杨公穿着旧长杉,手里拿着雨伞,背上背包袱,风尘仆仆来到管屋建祠的芒筒坝,他看见许多村民正忙着平整地基,便坐在旁边板凳上张望。管氏族人见他衣着平常,也就懒得理睬。杨公在芒筒坝四处走动,东张西望,最后累了,自己找了一张板凳坐下,休息了一会,见还是无人招呼自己,心中甚为不快,便起身走了。杨公离开后,有个泥水匠才说:“哎呀,刚才那个人好象是杨救贫。”大家便议论起来,恰好管家的头人来了,听说刚才杨救贫来过,立即派俩个人去追赶,要把杨公请回来点化祠堂风水。俩个人赶上杨公后,向杨公说明头人的要求,杨公不肯回去,无奈这俩个人拉拉扯扯,杨公脱身不得,只好说:“我刚才坐的地方,有一张板凳,你们的祠堂就照那张板凳的座向做吧。”这俩人回去复命后,头人就照板凳的座向建祠。 ­

       过了一年,杨公又路过茫筒坝,这时祠堂已经完工。管事人见了杨公,赶紧拦下来,请他看看有无风水上的破绽?杨公绕着祠堂转了一遍,看见大门前有个工人在挖坑,就过去问他挖坑做什么?那工人说挖坑树“桅”杆石。原来他是挖坑安放“旗杆石”,错说成了“桅杆石”,杨公就问管事人说:“你们是要会动的桅干,还是不会动的桅干?”那管事人认为会动是活物,不会动是死物,便说要会动的。古代习俗,要出了大官,门前才树旗杆石,旗杆是不会动的。会动的是船上挂帆的桅杆。结果,管氏祠堂做好后。管氏很长时间尽出撑船的,出不了官员。事情很怪,后来杨公死在茫筒坝附近的跃口,后人就将这一带改称为杨公坝了。     ­

            (7)寒信村­

  寒信古村

     地点:离县城东北面30公里处,处于山峡高雄,梅水蜿蜒,榕树逶迤簇拥之中,这是一个山川形胜、风景秀丽的客家古村。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前后一周,四邻八乡的肖氏族人逾万之众,都要涌往这里,搭台唱戏,祭祀水神,庆祝丰收,祈求平安,喧天的鞭炮响彻云霄,情景胜似过年。­

  寒信村,是一座承载千年传说的历史文化古村。 ­

  近年来, 寒信村,以其悠久的历史传说,丰富多彩的码头文化、庙宇文化、祠堂文化、山水文化、堪舆文化,吸引海内外游客和学者。 ­

  关于寒信村名字的由来,与历史上忠义双全的韩信将军有关。­

  岸边榕树逶迤,香樟溢华,风光旖旎,更有前方深潭漩流,巨礁横立,气势磅礴,雄峻、巍峨的两座大山–将军山、旗形山(乃合“狮象把门“之象),一如将军昂立,一如旌旗招展,及其之间一道鸿沟巨峡夹持着滔滔奔涌的梅江水轰然东去,他们不禁欢叹:此地之险要,若有韩信将军把关,万夫莫开也!韩信峡遂叫了开来,峡下之深潭也相应叫了韩信潭。 ­

  持这一说法的人,依据的是清同治13年修的《雩都县志》中雩都县地图中赫然标有“韩信峡“,遗憾的是同这本县志的文字中有三五处出现了“寒信峡“,并无第二个“韩信峡“名字出现。­

  至于后来改为寒信峡,也许是基于船只路过此险流,心惊胆战,遂改为寒信峡。《雩都县志.山川》中关于“寒信峡”来历的记载:“寒信峡,县东北六十里。峭壁山蹇山产,夹峙两边,汉水(注:即今梅水)泻出其中,每于岁暮,峡中先寒,因以为名。“再查王力编的古汉语辞典,知:信,即讯。于是,寒信之名便有了完整来龙去脉:每年年底,这峡中最先变冷,发出天寒的讯号,于是得“寒讯峡“、“寒信峡“之名。­

       最让人信服的还有一个版本。这与杨公谶语有关。­

       据考证,一千多年前的杨筠松,主要活动足迹是以赣县、于都、宁都一带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寒信是从赣县(赣州当时叫赣县)逆水而上去以上几县必经的码头驿站,在以水运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频繁地活动于这几个县的杨公确实是与寒信有不解之缘。­

       寒信人最引以骄傲的还是风水宗师杨公在这儿留下的传奇故事和风水遗迹。村人至今还留有传说和杨公生平有关的屙屎石、鸡公石、棺材石。杨公弥留之际口授的“头顶八字水,脚踩寒信幛,谁人葬得中,代代出宰相”的谶语,至今还像谜一样吸引着海内外有关人士,千里迢迢络绎不绝地来寒信揭开谜底。­

  鸡公石

  寒信村自然风水秀丽,梅江寒信潭畔的榕树林立。寒信村共有29棵古榕树,几乎每一棵古榕树后面就有一道古老的人文风景:水府庙、祠堂、戏台、店铺、码头、回龙寺、接官亭、育英小学……这些依树而建的风景构成了寒信人与自然十分和谐安宁的环境。不仅如此,人文景观也是独有特色。

  远望肖氏总祠­

  目前寒信村有人家数百户,常住人口近两千,百分之九十九是肖姓人家,只有王、刘、杨、李等少数几户外姓人家。在寒信村最宏大、醒目的建筑物,便是昭示开基始祖不朽功绩的寿六公祠和毗邻的水府庙。客家文化中的宗祠文化在这里尽现荣耀。 ­

  经多次来到此地考察,听当地长辈说的最多的一个人就是肖寿六,他是个制造传奇的人物,他开创了寒信村繁荣的根基,尤其是他营造了令寒信村肖氏族人世世代代忠诚呵护与传承的精神与文化理念。­

  关于肖寿六在寒信开基的故事传说甚美。­

  直到公元1374年,寒信峡才寒气渐消,人气渐旺。家居赣县茅店贡水、信江汇合处水口旁(古称信江营,旧时凡三江口大都设有水营,以遏水匪)的肖寿六,性情飘逸,好山乐水,这年,肖寿六往北面溯贡水巡游至寒信峡,有感于这里的山形地势、秀丽山水,遂携家眷来到寒信峡旁定居。寿六公生了四子,四子或富有或智慧或善读书或喜捕鱼,势力渐强,不过数十年,便把寒信原来定居的几户异姓人家的田土悄然购买殆尽。更得天地山水灵气,房房多儿多女,630年来,子孙繁衍,人口竟超过2万,分布在四邻八乡和全国各地,成为赣南肖氏居前列的最大群居地之一。­

  寒信的风水也是可圈可点。寒信因其开山祖本人就精通风水,也因风水宗师杨公在寒信一带的频繁活动,风水的烙印就更加明显。寒信的祖坟山叫铜锣坪,寒信人的祖墓是开山祖寿六公的夫人谢太婆,(寿六公本人葬回了赣县老家)。这座有600多年历史的祖墓,位于铜锣的中心,祖墓前面是几口人工开挖的池塘,寒信村中的那股帝旺水就流经那一排池塘后再流向梅江。寒信人颇以他们的祖墓而自豪,因为他们的祖墓应了“水局正养向”,是“ 贵人禄马上御街,丁财两旺,功名显达,发福绵远,忠考贤良,男女长寿,房房皆发”的地理中第一吉向。但骨肉亲情争风水的故事让人心沉旬旬。寿六公定居寒信后共生有四子,四兄弟相约,谁先死谁就葬在村中风水极佳的虎形山上。事情的结局很出人意料,老二病危时,老大怕好风水给二房占了,当即吞金自杀,从而抢风水葬在了虎形山的老虎鼻子上。这个墓穴就位于寒信村口桥左方的山脚下。也有一条溪流活水经墓前从村口流入梅江,人来人往的村口在这条溪流上建了三座桥,寒信人肖翰源说,这种格局就如韶山毛氏家谱中所载的一首诗形容的那样:“一淘流水一掌山,龙盘虎踞在其间,聚钟灵气人莫让,石桥如锁几重关”。­

       寒信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神圣的水府庙和肖氏总祠堂紧紧相连地做在了同一水平线,二儿子的祠堂不但是和水府庙总祠堂做在同一方位,而且儿子还比老子的祠堂更为壮观、更加宽阔地超前一截。原来,本应属于老二的风水被大哥以生命的代价抢先一步占了后,极不服气的二房子孙,就赌气地把自己这一房祖上的祠堂更大更气派地做在了总祠堂前边。­

       寒信人对祖墓虔诚敬重的祭奠方式十分与众不同,它不象别的族人为了德泽绵长不断地筑土培基进行修缮,他们严格地恪守祖训,不敢在谢太婆坟头上动一草一木一块泥土。村里人说,他们的祖墓位于铜锣的中心,一动就会响,一动就会破坏风水,一动就会死人。相传这个村字曾有一秀才中举后特意去祭祖,忘了家规扒了坟头上的草,回去后就得急病死了。数百年了,这条族规深刻地影响着寒信肖氏的子孙后代,这方给寒信子孙带了好运的墓地从未进行过任何的修缮,如今已低陷在地面之下,而在祖墓后面的墓地则层层叠叠地在逐年增高。寒信人一代又一代年年岁岁地在那块看似荒凉的土堆前面,虔诚地上香磕头燃放鞭炮。­

   肖氏总祠

              (8)风水古村澄江村­

        地址:澄江村于2006年被赣州市文化局公布为第一批”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古迹”(于都县唯一入选的村庄)。­

   澄江村卫星图

        位于江西省于都县葛坳乡,地处江西省东南部属于于都县境北边,北近宁都县交界处西依兴国县境东靠瑞金。澄江村东面有青塘河由北往南流入梅江,距赣州市约需两个小时车程,由319国道葛坳乡路段右转小路往东约步行15分钟路程可达,处于东经115.7度与北纬26.4度间,海拔高度约近三百米。这是一处偏僻宁静的小村庄,整个村境周围有如密闭形的盆地般,四周山峦垒垒几与外界隔绝,初次探访者如无熟人带路恐难以寻得路径进入。­

       澄江村风水环境别开生面。来龙龙势活跃地属真龙正结,开帐后的龙穴亦结成阳宅之平阳局,地势坐西朝东堂局宽阔明朗,砂护案朝齐备且明堂四周山势自然形成,有似城廊般四围紧密,水势由左流入过明堂后向右九曲而去,天门有开且地户不见出口,江水清澈而流势缓慢。放眼四望山体完整不但少有崩破现象且草目青翠滋润,后龙土质不但滋润且细致不粗燥不干枯,风藏气聚且气候四季如春。­

       历史悠久:澄江村首建于后唐时期,次建于北宋仁宗时期,兴于宋元明清四朝数百年间。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风水古村。澄江村初起是由杨筠松之高徒刘江东,为其女婿谭文谟所选址布局的,也是谭文谟家族的起基繁兴之地。历经数朝发展,数百年间人丁茂盛人才辈出。今澄江村已成为江西省首屈一指的风水名村。  ­

       近年来海内外风水研究者前来此地就是考察风水大师刘江东所选址并规划布局的风水名村。

  谢地一炭在为福主建祖坟

 

     (9)杨公(救贫)亲点番(岔)岭(今祁禄山镇)张氏仙鹅祖坟

  杨公亲点仙鹅坟

       地点 : 于都番(岔)岭(今祁禄山镇)位于于都,安远,赣县交界处的一山丘盆地。

    仙鹅祖坟来龙结穴卫星图

     《重修番岭始祖张公久墓志铭》记载:“鼻祖公允公,盖汉留候之远裔,而番岭开基之始祖也,公揩儒人杨氏,聿来夫耕妇炊,吾家的绵爱自兹始,公生唐大中己卯(859年),殁于唐天成丙戌(926年)。儒人生于唐乾符甲午(874年),殁于唐天成己丑(929年)。三年(932年)同葬仙鹅形乾山巽向,此地为杨公筠松(救贫)所卜……”

  • 仙鹅坟与祖七公庙
            今考证,该墓是2001年重修的,立乾山巽向正针,墓碑上写到原墓建于公元929年,水口缝针艮寅宫,外水口癸丑。庚戌龙入首,龙从鸡龙山活活突突而来,在镇政府后山起祖顶为父母山,顿跌而下前伸百余米结窝穴——鹅头左眼部,合杨公点穴秘诀。右水到左出,朝堂水有乙辰、巽巳、丁未三主流汇入堂前。甲、卯、乙、坤、庚、辛、乾、壬诸峰环绕,以祁山禄山为最高朝应峰,山下大坑溪流为逆朝水。卦面原先倒塌全被土掩埋,无法考其坐向,现今看到的是头几年重修的,《墓志铭》所载乾山巽向,没有写分金,有人认为属大空亡,非郭杨唯物辩证风水术。宜立戌山辰向兼乾巽。
  • 堂局与朝山

 

         谢地一炭认为此立向合杨公风水向法水法穴法。杨公绝学断:乾山巽向立正向,不应兼针,不怕空亡。如兼戍辰犯文曲,主出强盗淫乱,后人财败丁绝,不吉。兼亥巳犯杀,巳纳兑卦金克巽木,防巳酉丑年家产退败,长房十八年出孤家败财。当然,还得看其他风水才能看准。

        巽巳,丁未水来均好,利一四,三六房。但乙辰水不利三六房,申子辰年败丁财,犯嫖赌。

        相传杨公建坟时对张家说;你要仙鹅飞上天,还是要仙鹅守在地?张家说要仙鹅飞上天,意在护佑子孙。杨公说;那好,你要仙鹅飞上天,绶你一对活神仙。本且杨公提出要十八位美女裸体挑运材料建坟,才能配得上仙鹅飞上天,张家应允杨公的话,选了十八位没嫁人的美女挑土运石,但建坟时杨公坐在旁边窃笑,美女们才挑到一担材料就不肯挑了,坟建好后,杨公说:因美女挑土不够,此坟出人丁,有温饱.张家果然出了十八郎,十九朗在祁山禄山得了道,成了仙,还有祖七公,小九公也成了仙。如今在祖地旁立了庙宇,以纪念祖七公,至今香火旺盛。每年7月27日是祖七公生日,都举行庙会,周边乡镇的百姓都来敬神三天,宰青头鸭(祖七公喜吃青头鸭),放鞭炮,点乡烛,以祀诚心。百姓说很灵的。每年此时都人山人海,为偏僻人少的祁禄山圩镇增添不少的吉祥气氛。此庙即是在”文革”中,也没拆除,当地人说:当时公社领导派人去拆庙,人一上去就眼发黑,看不见东西.以后再没人去拆了.还有祖七公显灵救人的传说就更多了.

        此坟原立向无法考证,但张家立此坟后,的确单传十八代,后来才发人,在不计划生育的那时,确不可理解!以至后来重修此坟时,族人意见不一,有不少族人认为不要去修,此坟人丁单传十八代,过去就算了。

      如今祁禄山镇十分之六是张姓人口,加上外迁人口有几万。此祖坟是大发人丁的,是后学者考察的样板。

   (10)重视并实践杨公地理的新陂丁姓。

地点:新陂乡。位与于都县城西南15公里处,瑞赣高速公路于都出口距其4公里。

 

新陂圩航拍图

        当地俗话“到了新陂不姓丁也得姓丁”, 新陂乡全乡人口约4万,其中十分之九为丁姓人口,而新陂圩人口全姓丁,无一杂姓。这些都是丁后松的后代,开基祖丁仲诚于明朝成化三年即公元1467年从赣县兰芬迁新陂乡义屋村。

 

         簇谱记载:丁仲诚祖上单传三代,为此,他发奋学习杨公地理。他到新陂乡义屋村定居后,义屋村距利村4公里,距新陂4公里。丁仲诚不开地劳动,整天背着鸟枪,身带一罗盘(做风水用的罗盘),在于都各地游览,比丁姓人早在新陂定居的谢姓人,已经把新陂半段的河畔开成了良田。.此时  ,丁姓祖婆就怪罪他那不务正业的男人,说:你看谢姓人把新陂半段开成了良田,你不劳动,(不开田)以后子孙吃啥?    

       丁仲诚回答说:你女人晓得啥?你看稳,谢姓人开的田,用不了多久,就不够我们的子孙做秧田.       

如今新陂丁姓人口3万多,谢姓人口3百左右.正应了那丁姓祖公的话.           

        原来丁仲诚整天外出是在寻找龙真穴的的好发丁财的富贵的坟地!苍天不负有心人,丁姓历代求得了狮石下狮形地,园岭山牛形地,禾丰水口塔龙形地,仓前牛岗地,五里圩旁佳地,下坝香炉山猛虎地,还有赣县江口的五马归巢地.更得新陂段上的阳宅祖祠堂的好风水毗佑,从此人丁昌盛.  

  •  住在新陂排上的谢姓人因为没得到好的祖坟风水,至今人口不盛.他们在祖簇譜上告诫后人:为人父者不能不懂医理,为人子者不能不懂地理,后代昌盛才可期矣!意思说子女有病要靠医疗,不能完全信神,子女要懂地理选好佳地葬好父母.后代才能人丁昌盛! 

 

     原南京军区司令员丁盛将军新陂上溪排人                                                                                                                                      丁  荣昌将军新陂中塅村圳背人

  • 1。舍身吃砒霜求得仓前牛岗地。
  • 丁仲诚常去兴国五龙赶圩,发现路边仓前牛岗地结穴特大,于是准备出钱购买,那知山主不肯。于是他就每逢赶圩回来都要天黑时路过山主家门口,就要求在山主家借住,算钱与山主。山主一看天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就答应了。这一住就是七八年,一天,丁仲诚分付儿女:我懂算命,明天圩我会死在牛岗地山主家,他肯拿牛岗地葬我就算了。如不肯你们就告他谋财害命害我身命。

        第二天晚上,丁仲诚早吃饭后就吃下砒霜七窍流血死在山主家。山主家为了避免官事就答应了丁家做坟的要求。近年丁家清明挂纸总是40部小车,8部中巴同时出动,已挖掉距其祖坟百米内的别姓新建坟地七八个。丁姓坚持祖坟前后150米为其祖坟界位,别姓不得侵犯。就是山主在80年代经政府批准在坟前山下建的房也被丁姓人用炸药炸废。山主家与丁姓打官事,丁姓人回答:建房款赔,但不能在祖坟前建房,再建再炸!我丁姓每人再筹钱。法院为了和协社会也劝山主另选址建房。

  •  此坟乾亥龙入首,立壬山丙兼子午,左水到右出丁未方,朝山远秀。穴立牛肩上。相传 想生男丁的嗣孙,只要枪早去挂纸,一定心想事成!

         2.生计谋得禾丰水口塔龙形地。此地原是丁家祖婆娘家山,要得此地买讨都不可能。在其祖婆去死后的那天,他们派人去其外家报信说:我婆年岁已大,说在世不多日想回娘家看看。祖婆娘家人很高兴回答:那你们用“花轿”抬来啊。

        丁家人于是用“花轿”把祖母抬去,到了水口塔龙形地时就放下,然后哭着去外家说:我婆没福气,到水塔已断气啊。外家人想:人死不能往回抬。就应允把自家姑姐安葬在龙形地。

        当然,到了丁姓面前不能这样说,否则会挨打与骂。丁家人会说:那是祖婆娘家打发的赔嫁山!

         3.丁姓祖祠“嚷嚷空”。说的是丁家得到好祖坟后,人丁昌盛,簇人纷纷到新陂盆地购地建房分祖祠,各房祖祠建好后约定从义屋村老祖祠迁祖牌到新祖祠。半夜时各房祖牌都迁走,天亮后一妇女端饭到老祖祠敬神,一看头天放在祖祠的祖牌没有了,就大声说:啊,祖祠“嚷嚷空”啊!

      丁姓清明

祭祖

 故事4,丁家女嫁龙形地山下,龙形地都是种的木梓树,每年丁家都要其女送几斤木油抹头发,多年后丁家对女儿说,你老后,我家就没有木油抹头了。要不买你一块木梓山,我们家以后自已摘木梓炸油,女儿家荅应,丁家于是得到龙形地葬祖。

 

      五。香炉山猛虎捉猪地与尽孝的传说。

  • 。  杨救贫有诗诀云“朱古东,朱古西,玉兔对金鸡,谁人葬得到,代代出紫衣。”说的就是此坟。

此吉穴被丁姓在清康熙28年冬月时所得,用以安葬其父的骸骨。穴立壬山丙兼子午,内水口100米左右出丙。外水口(贡江水)出庚辛口。前面朝山如万人跪着朝拜此穴,左旗右鼓天马现,极为尊贵。据当地故老相传,丁姓葬父后,按当地规距,便在墓旁结划庐守孝三年。一晚,忽见有无数“天灯”在天际浮游,隐隐可见有许多金甲神,簇拥着一位器宇不凡的贵神在天际巡视。天空光芒万丈,车马喧哗。忽然,贵神若有所感,指着丁姓的墓穴,问左右两旁的金甲神说:“此地将发福三百年,非有大福之人不能享有,不知是何人葬于此地?”   

        金甲神回答说:“丁姓刚刚葬其父于此。”

        贵神说:“丁家并无福分享用此福地,明日当命雷神轰之,把墓穴与棺木轰走,好让此福地留与有福人。”

贵神与金甲神在云端对答之言,丁姓守墓人听得清楚,当即吓至魂飞魄散。为了保存父尸,便立即跪地向空遥拜贵神,叩头道“父骸骨既已安葬于此,实在不忍见父墓惨遭雷电轰毁,万望贵神手下留情,只要能保存父墓,情愿以已身代遭雷轰之苦。”

        甲神亦从旁替丁姓人求情,贵神沉吟半响,心想:你们做好神,我做恶神?不如做过顺手人情。然后微微点头道:“丁氏德,但其福德尚不足享用此吉穴。现在姑念丁姓人忠孝,姑且容许其继续享用此地!等待三百年后再作处置吧!”停了一会,继续说:“丁姓人情原以身代父,孝感动天,可免受雷轰之苦。”

       丁姓人听闻贵神此言。大喜过望,忙向贵神跪拜叩谢

       自此以后,丁氏一门子孙,世代皆由科甲入仕,功名不替。人丁昌盛,财源滚滚。如今此穴以是第四次重修,在共和国成立时出了少将,大军区司令员。现在还有在职师级干部,货真价实的千万以上的富翁有十几人。在于都县城也有一排房子高7层,横十几个店面,均为共祖父以下的子孙所有。

      “佳穴留与有缘人”这种观念深入民心,许多与风水有关的民间传说,均把人与地的“缘分”说得出神入化,有缘的,必定会机缘巧合地获得福地;无缘的,千方百计追求,仍是阴差阳错失者交臂。种种变化得失,民间传说中描述光怪陆离令人叹为观止。但有一点,多修积福德,请明师寻龙真穴的的佳地,用来安葬上人风水是上策。谢地一炭看到如今的人随便请先生安葬上人,更有的先生还说如今国家实行火葬,人的DNA在骨灰里不存在了,不要重视阴坟,要重视阳宅的选择,世人到处去买房买地,不少人房产很多,弄得房价大涨,其不知,没有好的阴坟护佑,购得再多房产将来还是别人的。

故事六,丁氏送哑巴为张氏放牛,得人形大地

  • 此穴在于都县小溪船坑。丁氏看上该大地,无计可得,几年后逢山主张氏地主要一放牛人。丁氏送上哑巴,说管吃住就行,不要工钱。张家荅应。几年后哑巴死,张氏报信了家,丁家很爽直,人死就死,找个地方埋掉吧。于是把哑吧埋在人形宝地上。十几年后,丁家再迁祖骨于此,做麻石大地。就是文革山上建小学,挖了不少的坟,该坟也没破坏。
  • 我:

故事七,年迈老父做小工得虎形大地

我:

该坟在赣县长洛乡,丁氏泥工在该处做寺庙,泥工略懂风水,发现庙的左边山上结一大穴,于是叫年迈老父来做小工。不久,父死,在工地上,于是得到许可,把父葬在了虎形大地上。如今坟完好,其后丁财两盛。每年清明还要去拜祖山。

  • 就是现在,丁姓人还在赣南苦苦追寻宝地,看中买得到的就下手。几年里,多位丁姓朋友,只要我也有空,就打电话来,开上车,装上我到处游转,实则在寻大地
  • 但丁姓人利害,一是他们也世代相传,信风水,也略懂。二是很少与那些大师,做坟生意好的人交结朋友,他们懂,生意好的地理赚钱为目的,找不出好地。三是他们喜交为人正直,技术过硬,又不常做坟的高师交友。以游山玩水为目的,交友得宝地
  • 所以,他们的老祖地,都有恃点,一是龙真,二是穴的,三是方向都合杨公风水,不会立错向
  • 不立错向,自能消砂纳水,故大发丁财贵。自明未至今,丁姓祖宗一人从兰芬迁入于都新陂义乌,六百年左右,目前人口近四万。二房二万多,三房一万人左右,长房几千,四房人口二百多。这与其祖坟,祖祠选址立向关系很大,技术层面,这里不介绍。
  • (11).岭背水头谢姓,于都谢姓总人口有九万,水头谢姓占三分之一。

   步蟾坊

     站在步蟾坊下,仰望牌坊,高达10余米的牌坊全用木头支撑着,牌坊最顶端3把铁戬朝天而矗,牌坊坐南朝北,经受着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它的宽有11.2米,进深3.55米,四柱三间四楼重檐,四根巨大的立柱及八根饯柱分立着支撑整个牌坊,同时在牌坊上还分别分层次以拱支承出檐起翘,使得整个坊牌显得高大挺拔,结构看似简单,却很合理,并且各个部位受力均匀,牌坊上的三个大字“步蟾坊”苍劲有力。

  牌坊建立在明正统6年(1441年),当时为了纪念于都人谢宁考中举人而建的功名坊,步蟾坊不仅年代悠久,而且造型非常漂亮,是赣南诸多牌坊中非常珍贵的一座木牌楼。

  步蟾坊周边的大宅院,这里一幢幢独庭独院,拥有三进的高大建筑,斑驳的墙壁、破落的屋檐、杂乱的野草……岁月已经在此留下太多的痕迹,让人走在空荡荡的宅子里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走进大厅中,散发出阵阵烟味,这是村民们生火煮饭遗留下来的,从庭前威武的石狮、屋宇四周翘起的飞檐还依稀能勾勒昔日的辉煌。

 

(12).于都重视杨公风水的大姓还有禾丰刘姓十大房。 

   为曾姓建祖祠上一樑

  为曾姓在建祖祠

(13).红军长征以于都为集结地出发与杨公风水

 

 

 

 

 

 

        1934年10 月中央红军从于都集结,经短暂休养,补充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杨公风水而说,当时龙运是四运,于都在全国的东南方,属木,四运旺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林彪,彭德怀等大批共和国领导人均从于都走出。


      于都地处赣州市东部,距赣州65公里,南昌422公里;东邻瑞金,南接安远,西连赣县,北毗兴国和宁都;位于东经115°11~115°49,北纬25°358~26°2053之间。在全国的东南方。

        于都始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以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改称“于都”。建县时幅员辽阔,所辖地域含现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安远和寻乌诸县。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设在于都近250年之久。苏区时期,先后分设于都、胜利、登贤、瑞西、兴胜、于西等县,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于都县城。

         于都境内地貌复杂,有盆地、丘陵地、丘陵和绵延的山地,也有宽广的山间河谷堆积平原及岗地,整个地势由一系列平行山岭与许多大小不等、成因多样的盆地组成。总体上是南岭山系武夷山的余脉,属丘陵低山区,四周群山环抱,东、南、北三面地势较高些,逐渐向中、西部倾斜。位于靖石、盘古山、利村之间,主峰海拔1312米的屏坑山为境内最高峰;峡山与赣县交界处的贡水河床为县域最低处。境内河流属赣江水系,总长度1283公里,主要河流有贡水、梅江、濂江,其中贡水在境内的长度为66公里。出露地层以震旦纪、白垩纪为主,分布最广。

         于都县城龙脉远自武夷山脉发脉而来,经长汀过瑞金到宁都,兴国交界处起山峰为连华山,顿跌委迤起于山山脉。往五龙而下一枝往社富而去入兴国,一枝往罗坳到江口止步。在五龙后山有一支自西北往东南而来,至现在五中后山顿跌过脉起山峰(老变电站),为于都县城之父母山也,顿跌束气入头龙垴,开帐分五个小山头(现在的建筑破坏了五个小山),于都河界断。喝形“五虎下山”。县政府位置在气脉最大的中虎位置。

  于都阴阳太极图

         梅江  自东北而来,梅江与澄江会于白口,环抱县城自东向西流去,在河田的九狮过河与对面的七星畔月够成第一渡水口,最后流至峡山十里河排为最后水口. 此水口为撼门把水口,缺少罗星兽星,不为尊贵.

         整个堂局有从红峰村小河水流出的左山做左砂,一直延伸到老化肥厂(红军长征第一渡)。仓前村水流出的右山做右砂,一直到宝塔公园以下之孟口的山脉均为右砂。左右砂环抱有情,山水交会。

        朝山为九连山余脉,即水南为中心,上有白口,新地一线,下有工业园至河田.朝山散乱,也不贵.如此构成县城的大堂局,是一个完整的阴阳太极图。难怪唐朝地理祖师杨救贫说:于都东迎真人,南出烂棍,西归佛门,北接于山.于都乃休养生息风水宝地也!

赞(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赣州杨公风水文化研究中心(谢地一炭) » 杨公风水文化:楊公(救贫)风水真传地——江西贛州雩(于都)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赣州杨公风水地理文化研究中心

谢地一炭为您服务